前言:這是人文藝術講座某一堂課我的反思
這堂課用聽的簡直讓人心癢難耐。美食用聽的,不僅看不到、摸不著、吃不到,更討厭的是,別人還一直跟你講有多好吃,恨不得直接插上翅膀,立刻前往朝聖。
其實老師講了什麼、電影看了什麼,我是記不太得,但是卻勾起我對於食物領域有新的認識。我一直很好奇怎麼會有書快念不完的同學有時間自己做飯,然後還說這很紓壓?以前我會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下午茶店怎麼會有人能夠閒到可以在裡面坐上一個下午,然後也沒聊什麼正經事?不懂為什麼有人可以那麼看重食物的外觀、香味和精緻程度,每次都還要拍照打卡上傳,好像要召告天下一般?
我的朋友一直告訴我,這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但我始終不明白。
第一次做菜,是我高中二年級參加雄中雄女大露營的前一晚,我跟媽媽求救,「我不想被女生笑說不會煮飯⋯⋯」,所以媽媽就大方的讓我進了廚房一窺究竟。到現在那個畫面還烙印在我的腦海中,番茄炒蛋、炒茄子、⋯⋯,茄子浮在鍋子裡的樣子、炒蛋在翻炒的過程中逐漸固化⋯⋯,香氣四溢,嗅神經一致通過進入不反應期了。現在回想起來好笑的是,夜炊時圍在灶旁的大都是女同學,男生被晾在一旁嗷嗷待哺,身手矯健的勉強還插得上手,可以在旁端菜、洗碗。
那次之後,便是來到大學之後展開的外宿生涯。大二那年寒假,家族團圓時辦了一個抽獎活動,各家都提供一些買來還沒拆封或使用的東西當作獎品,像是一種不用付錢的跳蚤市場。大夥兒坐在客廳聽我爸指揮輪流上台抽獎 。我抽到了阿嬤包的紅色金邊絲巾——金光閃閃,瑞氣千萬條的那種!但因著媽媽極力反對,並提出「對我並沒有實用價值」諸如此類的理由,所以我只好被迫重新抽獎,最後得到了一台行動果汁機。帶來台北之後,我就開始學習和果汁機培養感情,時不時榨綜合果汁、木瓜牛奶、奇異果鳳梨多多,人道我賢慧,我倒覺得榨果汁能解解悶。接下來,便開始替自己的早餐打算,煎蛋餅、蔥油餅、蒸饅頭⋯⋯多半都是買市售的半成品自己加工。到三下這學期,我上到人文藝術講座的飲食文學,我頓時覺得人生要自己來嘗試一些不同的事,於是那堂課一放學我就查了咖哩的食譜,立刻前往全聯採買食材,回家放下書包之後,沒有歇上半刻,馬上開伙了!
那晚煮飯的經驗真的讓我十分舒壓!從洗菜、削皮、切塊,到開始翻炒鍋中物、依序加料,悶煮等待⋯⋯不管當中手忙腳亂、時不時還要check平板確定放菜順序,但是看見這些不起眼的原料在自己的手中竟然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即使花了一個多小時煮飯,這種成就感讓人覺得值得,大概類比成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欣慰吧?!
而大三這年擔任恩友社社長的忙碌步調,讓我也逐間開始檢討生活的模式⋯⋯又不禁讓我想起我前陣子在讀的書——唐慕華的〈國度的生命〉。
第二章 完整持守安息日,做為生命休息的方式
聖經的時間觀念:
「……我們不是拚命工作來得到一些假期,而是先休息,然後出於休息的喜樂,再接著六天的工作。恩典先得回我們,我們再從恩典裡的自由,以工作回應恩典。
聖經很多段落都強調免於『免於擔心必須做太多工作』的這種自由。更正面來看,很多經文強調耶穌所展現的態度:神委派給我們的所有工作,都可以在神的時間裡完成,因為將那些工作託付給我們的恩典,也賦予我們完成的力量。」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
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
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
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你們清晨早起,
夜晚安歇,
吃勞碌得來的飯,本是枉然;
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
(詩一二七1~2)
「我們往往害怕不能完成應該做的所有事情。但是,如果受到這種可怕的應該所壓迫,就顯出我們無力對抗文化中所強調的成就感,根本上拒絕倚靠恩典而活。」
「我們總是說要平衡和整合,但這可能只代表我們根本沒有這些。他認為工作狂是要被責備的。
如果我們停止夠久,因而能去留心,那也同樣會輕你我的生命往往是(通常?)失衡的。我們忍受巨大的壓力繼續工作,因為『向他人培育信念,或嘗試糾正世界不公』的工作永遠沒有盡頭。為什麼我們從事這些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卻在不能完成時會感到那麼內疚?」
是啊!神委派給我的所有工作,都可以在神的時間裡完成,因為將那些工作託付給我的恩典,也賦予我完成的力量。當我在忙碌的時候,我不需要羨慕別人可以有偷閒的時間;當我休息的時候,我也不要因著別人正在努力而對於自己的偷閒感到內疚。
於是我也開始把握一些生活當中的細瑣時光,找校園的某個角落坐下來禱告、或者看看課外書,學習把自己的生活壓力交託給上帝;後來我也逐漸不那麼排斥下午茶店或咖啡廳,我願意去裡面坐坐,處理自己的事情,可能是打人文藝術講座課的反思、剪輯送舊交接的影片,或者讀下禮拜考試科目的共筆。
我逐漸明白,這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留言列表